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,東西引頸鳴 第626章 聖道九年,天怒人怨
關燈
小
中
大
聖道九年,三月初五,來自無涯宮的冷風讓政事堂諸相心中微寒,天壇左右兩側的東西兩院議事堂,也被一股淡淡的哀氣裹住。
西院議事堂裏,四十多人正臂裹黑紗,向北面叩拜,三拜九叩後,總事彭依德道:“陛下不居君父位,我等子民仍以君父敬。陛下喪子,如我等喪幼親,今日我們西院旬議,第一樁就是向陛下致哀,望陛下保重龍體,淑妃娘娘安然無恙。”
西院和東院現在已無朝堂和皇宮派出的院事,只留了政事堂、樞密院、通事館、計司、法司派出的五個參事和無涯宮派出的一個中廷通政使,都沒有票決權,只是備兩院參詢相關事務,和向各自部門匯報院決諸事。
彭依德這話就是對中庭通政使說的,對方鄭重回拜,表示一定將西院的致哀書和心意帶到。
今日是四皇子的“斷七”,年初廣東曾起大疫,醫部和英慈院等部門極力救治,仍有數千人歿於疫病,無涯宮也沒能幸免。兩歲的四皇子李克昀早殤,因已有公爵封位,皇宮和政事堂都發布了薨報。
皇帝現今有四位皇子,皇室以《尚書·堯典》“克明俊德,以親九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”定族譜字輩。嚴貴妃育有大皇子李克載,已經六歲,朱賢妃育有二皇子李克銘,五歲,關慧妃育有三皇子李克沖,四歲。
四皇子薨,朝野都為之哀痛,不僅是感佩皇帝仁德,心有戚戚,四皇子還是國中工商新貴所矚目的儲君人選。畢竟安淑妃背後就是一國工商和外事界巨頭,英華立國已十來年,今日國勢之盛,基本都得益於這兩面的支撐。以華夏傳統思維來看,大家都希望既定國策能延續下去,儲君能離工商和外事越近越好。
四皇子早殤,也引發了朝野對儲位的關註,但在此時逼皇帝立儲,實在不近人情,而且皇帝早與朝野有約,會在合適時候立下規制,所以除了一些楞頭青在報紙和天壇呼籲皇帝立二皇子為儲君,然後遭國人唾棄外,再無人深入這個話題。
朝野心中其實還藏著一句話,這是沒人敢說出口的,“老天爺怕是不願再容下第三個四了……”
皇帝就是老四,本名也叫李四,北面滿清酋首雍正也是四皇子,南北兩個四,已分盡天下氣運。有這兩位“老四”在,他們的四兒子都被“克”住了。聖道皇帝的四兒子病亡,雍正皇帝的四兒子弘時聽說也出了什麽事,被貶出了宗譜。
這種說法既冒犯皇帝,又是國中批判的“迷信”,自然沒人公開談論,但關於“老天爺”,種種說法依舊廣傳朝野,其中最盛行的一個,就是“老天爺發怒了,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麽”。
只是大疫還不足以讓人心動蕩,可二月之後,廣東、福建乃至湖南都沒多少雨水,三月還沒緩解,一場春旱眼見已波及全國,這言論越傳越厲害。
致哀之後,彭依德掃視四十來位西院院事,語氣沈重地道:“接下來,我們要審定政事堂所提的春苗補貼案,以及蒸汽機減煙降聲的賞金令。”
剛說到蒸汽機,外面的洶湧民聲就破門而入,“魔機傷天!天怒人怨!”
院事們同時皺起了眉頭,天壇正有上萬人聚集,除了實際遭蒸汽機煙噪之害的佛山北塘民人外,還有來自東莞、佛岡、惠州甚至高州潮州等地的農人,他們的稻米、甘蔗、桑樹乃至魚塘,都受春旱之害,今年的收成眼見沒了指望。
在英華一國,蒙學雖已基本收教了所有適齡幼兒,但老百姓的“迷信”還沒完全消解,就拿早前的大疫和現在的春旱來說,大家都認為,天災是因人禍而起,那麽人禍是什麽呢?
看著蒸汽機轟隆隆地將黑煙噴吐上天,景象為千百年來所未見過,答案再簡單不過,那肯定是蒸汽機嘛,所以這蒸汽機,就成了“魔機”……
半月前,一幫“天人社”的學生領著千把人在政事堂呼號,現在,這動靜已經變成了萬人響應,而且對象是東西兩院。
民人也都知道,如今這英華國中,很多大事,都由東西兩院定奪。除了最早的金融管理,在這四年裏,皇帝和朝堂也逐步將工商和田物的稅收覆核權交割給了東西兩院。工商稅則的更動和增減,要獲得西院三分之二院事,東院一半院事的同意,田物以及下放給省級財政的契稅等地方稅收,要獲得東院三分之二院事,西院一半院事的同意,否則政事堂不能按新案征稅。
這兩災會對國中新起的工商大潮有什麽影響,蒸汽機又要背多大的黑鍋,政事堂都有所預料,因此向兩院提交了春苗補貼案和蒸汽機降煙除害賞金令。兩個法案的核心是,以蒸汽機為業的工商,出錢補貼受害民人,同時也出錢懸賞,研發蒸汽機的降害技術。
東院以地方民人代表自居,多半能通過,西院是工商為主,第一反應就是否決此案,反正只要是增稅,他們都會反對。不做足工作,政事堂想開新稅,提高稅則比率,那都沒門。
現在聽這洶湧呼號聲,不少準備投反對票的院事都猶豫了。
中廷通政使和另外五位參事見這動靜,趕緊趁熱打鐵,繼續勸說,他們的任務是推動東院通過這項法案。在他們看來,國中工商因蒸汽機而獲了厚利,讓些小利出來安撫受害民人,不僅有助於一國和睦,也利於政事堂衛護工商,做人不能太貪嘛。
來自東莞的院事最沈不住氣,這兩項法案對東莞影響最大:“照著政事堂的法案,不僅用蒸汽機的工商要出錢,我們造蒸汽機的出錢最多!為了讓蒸汽機廣行天下,我們東莞幾乎半城的作坊都在造蒸汽機,每家都投了大筆銀子在廠房和車床上,還壓住了機器的價格,圖的是以量得利。現在要我們每臺都掏銀子,虧蝕說不上,利錢卻少了很多,我們怎麽補平以前投下的銀子?怎麽養活大價碼請來的工匠?”
他加重語氣道:“外面萬人呼號算什麽?這法案通過,東莞百萬人怕都要湧到天壇來!”
東莞院事當然得猛叫,他代表東莞工商利益,若是不反對這法案,他這院事的位置也就保不住了。
廣州縣的代表也發言了,“西關織造坊已經用上了幾十臺蒸汽機,周圍民人全靠蒸汽機帶動的大織機過活,還有碼頭的裝卸業,沒有蒸汽機,他們得多招裝卸工,碼頭裝卸速度又要回到一泊位一天裝卸兩條船的光景。他們雖也吃著黑煙,卻是受蒸汽機的利,難道也要給他們補貼?可不給他們補貼,這事又不公平,政事堂這法案,鄙人沒辦法讚同。”
還有代表不滿地道:“去年工商稅已有四千萬兩,加上殖民特許稅和海關收入,國入六千萬兩,計司為何不在舊稅裏挪移,非要增稅?”
事涉計司,計司的參事必須回話,他開列了聖道九年的財政預算,強調了一件要務。聖道五年跟滿清簽訂的《滸墅和約》,到現在已執行四年,按照皇帝的指示,今年和約已到可能破裂的階段,所以今年的預算作了特支凍結,以備可能有的北方戰事。這項特支搜刮了計司掌握的所有機動預算,再無可能為兩項法案付錢。
另有代表憂心地道:“若是東院通過,我們不通過,國中怕是要再起波瀾,如今天災不斷,就怕到時壓力都匯到我們西院身上,這事可看作花錢消災嘛。”
不少正在猶豫的院事都紛紛點頭,可也引得其他院事更為不滿,都道這事可不止花錢消災那麽簡單,你花了錢,就等於自承責任就在自己身上,以後但凡新物傷民,全得自己背上。可新物不止給工商利,也給了民人利,獲利的其他人為什麽能獨善其身?這帳就算得很不合理。
有院事的一句話非常有力:“咱們西院,現在可不是只為工商代言,在座各位都已不是工商業主,而是受惠於工商的所有民人推選出來的。我們是在為民請命,為另一些受害於工商的民人代言,可不是我們的職責,要牢記我們西院院事的根本!”
聖道九年的西院,跟聖道五年的西院有了太大變化。最核心的一條是,院事都非工商業主,以及握有公股的豪紳。聖道五年的西院院事,被東院指責“自身利涉金融,卻又裁決金融事,與理不合,必須回避”,全部引退,西院也進行了大改組。而這理由,原本就是工商總會將皇帝從股市逼退的說辭。
從聖道六年起,新的西院院士以省為單位,由一省分設的工商聯會推選。每省設五名院事,未全得之省,如四川、江西,只設三名,江南關系重大,按全省設置。加上扶南、呂宋、勃泥各一名,以及總事一名,一共四十五人。
西院改組,更直接推動了工商總會瓦解,為推選代表自己的院事,新的工商聯會將所有註冊的大小公司一網打盡,看似勢力空前大增,卻因為地域和行業的分布,不再如之前的工商總會那樣有凝聚力。但因為有西院在臺面上承載他們的利益表達,這種改變,工商界很是歡迎。
西院的院事雖沒了工商業主的身份,甚至大多也是讀書人,卻跟工商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。比如現任院總事彭依德就是彭先仲的父親,英德巨賈彭家的代表,他交卸了所有工商股份,以民人之身,統籌西院議權。
剛說到西院的本質,外面的呼喊聲變得混雜起來,依稀聽到有人喊:“禁蒸汽機是禍國殃民!誰敢言禁,誰就是國賊!”
另一個院事嘴角翹起,得意地道:“那是咱們香港縣的船廠工人,他們靠蒸汽機煮木得材,才應付得下現在的造船大潮。香港船廠正在研究在船上裝蒸汽機,可以無帆而動,誰要對蒸汽機下手,誰就是他們的生死仇敵。”
過了一會,西關的織造工人也來了,佛山的鐵業工人也來了,甚至還來了一幫順德的榨糖工人,鬧哄哄地不下數萬人,原本那幫民人的動靜頓時被壓了下去。
隱約聽到雙方沖突的叫喊聲,接著是巡警和衛軍的哨子聲,彭依德嘆道:“天災就在眼前,雖與理不合,但這一國紛亂,與情而言,工商也要背責,我們西院也要背責。陛下喪子,怕無心出面調停,我們就得多想想辦法。”
議事堂裏一陣沈默,的確,他們雖只為得工商利的國人代言,但就這麽硬頂回去,亂了一國人心,對工商也沒好處。
一人匆匆而入,大聲道:“東院已否了兩項法案!他們也認為,兩案不利一國,要政事堂重新考慮兩案細節!”
呆了好一陣,彭依德無比感慨地道:“什麽時候,東院也跟咱們站在一起了?”
原因也很簡單,畢竟鼓噪而起的反對者,不足以代表一國民人。東院院事雖多出自鄉紳和讀書人,卻都看到了蒸汽機對民人生計的好處,他們不可能只單純跟工商唱反調,不為推選他們的民人考慮利益。
更直接的原因還是,往日都沈在田間地頭的人,因蒸汽機大興,都紛紛出了鄉野,來到城市成為工人。東院的很多院事,都由工人所組的西家行推選上來的。蒸汽機將東西兩行,東西兩院融在了一起,也怪不得兩院第一次有了默契。
“這法案的確要大改,比如說,不能光由用蒸汽機和買賣蒸汽機的工商出錢,生煙可跟煤有關。還有,跟蒸汽機的煙害相比,佛山煉焦的焦廠,冶鐵的鐵廠,那煙害可是十倍於蒸汽機。”
“研究怎麽降煙除害,這錢肯定要出,毒煙大作,傷不傷天不清楚,可傷人傷莊稼,甚至毒物排到江河,傷水都是很明顯的。”
“補貼之事不能提,補貼哪些人,補貼多少,這太難權衡。之前遭害的人?那有什麽辦法?南洋沒加蓋,完全可以出洋嘛。”
西院的院事們紛雜地議論著,政事堂的法案就此也遭西院否決。至於那些受害的民人,既然沒多少人肯為他們代言,大家也都不怎麽在意了。
蒸汽機轟鳴著,歷史就此碾壓而過,犧牲者絕難避免,即便是李肆,也無心為這些人花費太多心力,此時太過註重什麽環保問題,那真是太過蛋疼。
就李肆自己而言,一方面確實是因喪子而消沈,另一方面,工業社會已經開始成形,工人、工廠主,以及工業資本的力量,即便是新生,也表現出了引領社會的強大力量,越來越多的責任,已不由李肆來背負,這些問題,該由正向工業時代邁進的社會自己承擔。
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,東西引頸鳴 第627章 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
“官家,斷七已過,你得振作起來,今日該去政事堂聽政了。別擔心妾身,就只怨小四……自己沒得享人世的福分了。”
晨光灑枕,秀園寢殿,安九秀低聲說著,李肆看著眼圈發紅的妻子,憐愛地再將她攬入懷中。
四子夭折,對他的確是一個打擊,不僅他心痛,安九秀悲痛欲絕,連帶其他媳婦都很傷心,蕭拂眉更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,就覺是自己醫術不精,照顧不周。這一個多月來,無涯宮後園是一片蕭瑟。
在這種氛圍下,李肆自然無心理政。原本他也不再過多盯著內政,這四年來,政事堂已基本接下了內政事務,再健全了省級財稅,讓內政也由各省分攤了一部分。而東西兩院有了財稅審核權,精力無比旺盛,跟政事堂和計司成天打架,只到鬧得不可開交了,他才出面來作終裁。
從四子病重到現在,兩個多月他都沒去政事堂,也沒對政事運轉提過什麽意見,但先有大疫,現在春旱又起,似乎是老天爺對他這般怠政有了意見。
撚著頜下的短須,乘車去政事堂的路上,李肆感嘆道,三十而立,自己已經三十一歲了,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啊,自己好像真有些倦怠了。光推轉歷史就能立穩一國了嗎?現在不過是兩場天災,就讓國中人心動蕩,還將罪魁禍首推到了蒸汽機身上,這一國人心的根基,還是不夠穩啊,自己還真是不能對內政完全放手。
到了政事堂,見到內閣群臣眼中的欣喜,李肆心說你們這幫家夥,是為我終於出來幫你們頂缸而高興吧。
內閣的確正無比頭疼,農人因春旱而失生計者,廣東一省估計就有數十萬,再加上福建、湖南和廣西,國內受害農人絕對要超二三百萬。雖說各省各縣都在極力安撫,免田物稅,賑濟災民,但要擔起二三百萬人至少半年的生計,地方之力遠遠不夠。
若是換在滿清,內閣、東西兩院以及地方可不必背這麽大的壓力,免掉本就收不上來的稅,讓災民自己流離去異地討生活,有條件的地方供點粥食,註意著不讓他們聚眾鬧事,這樣已是仁政,反正黑鍋都有老天爺背著,這是天災嘛。
可現在英華一國,官府掌控地方很深,自然也要背責到底。而且災民還有鄉院、縣院乃至省院和東西兩國院的院事代言,都眼巴巴地看著官府、朝堂,乃至皇帝,各家報紙也將災情細細道來,就覺慘不忍睹,各級官員都覺民情如山傾,根本不敢懈怠,李朱綬和劉興純兩眼發紅,他們已是幾宿沒合眼了。
這種情況下,李肆再不來政事堂,那就真的是怠政了,很多事情還需要他來拍板。
李肆也沒廢話,深吸一口氣道:“有什麽預案!?”
國事已不必他來出主意,內閣該已擬好了各類方案,就等他定奪。
李朱綬身為首輔,心中估計已揣下了數十份預案,他擅調和,自然也擅歸納。
三個預案,第一是老辦法,以工代賑,地方修小水利,鄉縣道路,中央修大工程,將百萬災民納入臨時的基建體系。但這一案的花費太大,需要地方、中央以及工程受益者諸方協商,而且中央肯定要出大頭。今年預算的攤子鋪得很大,還受南北局勢,以及緬甸戰事的影響,預算也很緊。
第二是新辦法,移民!說起這一案,政事堂都在感嘆,皇帝見機在先,先南後北,現在有南洋這麽大一塊地盤,甚至還有南洲那樣浩瀚無垠的大地,什麽都不缺,缺的就是人,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洩洪之地。將失了生計的災民轉給殖民公司,由朝廷補貼,殖民公司安排災民在南洋各地定居,既是救災,也是開發。
殖民公司也正需要移民,朝廷花費會少很多,但問題也是有的,大多數災民都不願移民,畢竟故土只是遭了短時間的天災,為此背井離鄉,實在劃不來。
第三案其實是第一案的變種,朝廷在遭災之地扶持新業,將災民轉化為工人,讓災民可以不依賴田地吃飯。這辦法需要結合實地情況,要費很大精神,同時花費也很多。新立之業能不能穩住也是個問題,風險難測。
最後一案,就是匯聚上述三策,因地制宜,辦工程,興新業,加上移民。但這需要地方和朝堂投入海量人力去規劃、管理和監督,同時是一項長期工程。三案齊上,就意味著將主旨為“安內”的國策繼續推行下去,而且更加深入。
《滸墅和約》已進入第四個年頭,同時在南洋,英華跟荷蘭、不列顛兩國的關系越來越惡劣,這時轉頭安內,變數太大。
李朱綬總結道:“內閣認為,單行一策,都只是治標而已,僅僅分流災民,而並行各策,成效最大,花費也少,未來還能見得絕大好處,唯一顧慮的,就是兩三年內,不宜大舉動兵。”
內閣肯定已充分討論過了各項方案,甚至都跟東西兩院密切溝通過,李朱綬才能這般篤定,斷言會有絕大好處。因為這事涉及軍事和外務,李肆不拍板,內閣可無法按策實施。
李肆沈吟片刻,緩緩道:“多難興邦,說的不是一樁必然的道理,而是我們應該化天災之害,為國民之利。內閣這幾樁建策,只有最後一策符合這個道理,其他各策,僅僅只是應付天災本身而已。”
春旱不是一樁單純的天災,隨後往往又伴隨著夏澇,被動地應付這些天災,國中人心也會不斷動搖,這個過程,前世見慣了天災場景和社會反映的李肆,已有很深的認識。
拋開道德不談,就現實層面來看,這場春旱,以及後續多半會有的夏澇,帶來了一樁絕大的財富,那就是幾百萬“活動人口”。
地方和中央的工程,需要海量人口,平日風調雨順,不僅找不足這麽多人力來辦,工價也很高。
南洋殖民地的移民潮最近越來越疲軟,不少新發現的熟地都無人去墾殖。扶南人口到了二十萬就再沒大的增長,勃泥辛苦開發多年,現在還不足十萬人口,呂宋那邊甚至還有不少民人回福建討生活,因為國中百業興旺,機會很多。而在殖民地,幾乎只有種田挖礦一條活路。現在有了幾百萬活動人口,推出去十分之一就是大成功。
另一方面,因為田物稅很低,種田雖難得富貴,過日子卻不成問題,這也使得國中新業漸漸缺乏人力。比如廣州縣西關的織造坊,即便有了蒸汽機,還需要大量飛線挑梭的織工。但男織工的工價越來越高,不得不開始廣召女織工,由此引得國中爭論不休。另一方面,不少織坊幹脆搬到江南龍門,召廉價的江南織工。
現在將這些活動人口推入城市,或者是推入新業,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正蓬勃興起的工業對海量勞力的需求。要知道奴隸制已在呂宋和交趾漸漸興起,華夏人誘騙甚至捕虜土人為勞力,去幹挖礦背砂一類的低技術勞力活,已成為工業資本家們最青睞的選擇。
李肆沒馬上作決斷,再問了一句:“如果選擇諸策並舉,除了影響國策之外,還有什麽壞處?”
彭先仲說話了,顯然他提過反對意見:“大興工程以及殖民等策倒是沒太大壞處,就是花費太大,執行困難。而推農人入新業,就需要市場,足夠大的市場,容納百業勃發而產出的海量商貨。”
既是要推新業,肯定要並行各項政策,比如對織造、鋼鐵、機械等業降稅,對收納這些災民為工人的工坊進行補貼。各業就此放大產能,出產商貨肯定會激增,國家就必須為這些商貨尋找銷路。
李肆嘆氣:“這跟安內的國策可是沖突的……”
激增的商貨,自不可能由國內馬上消化,肯定要放眼於外。南洋、歐羅巴都是出路,當然,更現實的則是江南乃至江北,這又會影響英華周邊的形勢,國政還真是要走鋼絲,不可能舒舒服服地就靠著一邊。
蕭勝也在政事堂蹲著,他豪邁地道:“有什麽好怕的,只要不是傾國之戰,就靠眼下常備的陸海軍,也足以應付南北東西四面的麻煩!就像在緬甸和琉球,我們都只是在用一根小指頭跟對方頂著。”
這倒也是,只要不是決戰,眼下的英華,靠陸海常備軍,就足以解決絕大部分威脅。而此時在英華四周,有膽子跟英華作生死鬥的還有誰?雍正嗎?
李肆暗自嗤笑,雍正……他有這膽子?
英華如今的國力,已完全超出了尋常讀書人的想象,北面的雍正自然也難以明白。
以聖道八年為例,在這一年,英華擁有航海許可證的海船已有五千四百艘,總規模為三百萬料,海員數量高達二十萬人。
聖道八年,英華人口總數為三千五百萬,其中一千六百萬人在城市裏。長沙、潮洲、肇慶、泉州、福州等幾個城市都是五十萬人以上的大城市,應天府所營造的“大廣州”,更容納了兩百萬人口。
而最能體現英華已一只腳步入近代工業社會的數字,就是鋼鐵產量。僅僅只是佛山冶鐵公司一家公司,聖道八年產生鐵是四千萬斤,這已是明永樂年間全國鐵產量的兩倍。算上其他冶鐵企業,聖道八年,英華一國生鐵產量為一億斤左右,折合為六萬噸。而不列顛在1720年,鐵產量也不過兩萬噸。
這個數字可非簡單的數字,馬車的底盤,龍門吊的鐵架,水網的管道,以及蒸汽機等機械,甚至織造機乃至正在船廠興起的鐵肋,英華一國對鋼鐵的需求無處不在,就這一條,就能顯現英華和滿清的國力差距。槍炮,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極小一角。
而制成英華這個“半近代工業社會”國家的金融體系,還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。到聖道八年,英華已擁有一家中央銀行,三十多家上市的商業銀行,以及兩百多家無銀行券發行權的票行。英華的工商資本和大宗貨物流動,基本都以銀行券和行間匯票來往,加上債券和股票,社會最上層的資本流動,已經初步具備了建立信用貨幣的基礎。數億乃至十兩白銀的銀錢,都在以票據的方式來往,流轉於民間的實銀和銅錢非常充裕,同時還通過外貿在源源不斷地從美洲和歐洲吸金。
聖道八年,英華國入六千萬兩,其中用作軍費開支的只占不到四分之一。李肆自己都已不太確定,英華一國,如果全部動員起來,只為打仗,到底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。
數字也好,景象也好,通過各類報紙,以及英華在江南與滿清的經濟往來,已經表露得再清晰不過。李肆覺得,如果雍正腦子清醒,怕是該在紫禁城成天借酒澆愁才對。
拉回發散的思緒,李肆點頭道:“那麽就此施行吧,危機危機,有危險,自然就有機遇,我們該抓住這個機遇。”
聖道九年三月,南方天災,英華大興土木,扶持新業,還廣遷移民到南洋,一國沸沸揚揚,看在有些人眼裏,就是大難臨頭的窮折騰。
紫禁城養心殿,雍正仔細看過手中一張單子,連連道:“好!好!如今朕手中,總算是兵強馬壯,錢糧富足了!”
雍正在西山大營裏訓出了一支滿漢火器“強軍”後,沒有停步,繼續展開輪訓,將陜甘和直隸綠營,以及滿蒙驍騎營也逐步替換為火器軍。今日提督西山大營並火器軍事的富寧安奏報,直隸火器軍已經成軍,不僅人人燧發快槍,連火炮都作到了千人三位。更有集中組建的炮營,匯聚了兩百位五千到八千斤的巨炮,完全有能力遮護江北和陜甘之地,跟南蠻已有了一戰之力。
再想到前幾日整理戶部國庫,這幾年也積存下了將近四千萬兩庫存,雍正吐出一口長氣,心說朕這幾年勵精圖治,終於攢出了這般家底,現在左手有槍炮,右手有銀子,朕終於有底氣跟那李肆直面對視了!
富寧安在折子裏還請示說,陜甘綠營自造的擡槍威力大,射程遠,足以跟南蠻小炮抗衡。希望能為西山大營配備七百桿,造價大約五萬兩銀子。
雍正朱筆一揮,“準了”,五萬兩銀子……朕現在有錢!
心情愉快,雍正再拿起南蠻最新一期《正道》,入眼就看到“天災競世,人禍何在”的醒目標題,仔細一看,南蠻正大興土木,發遣災民去南洋,一國人心淪喪,他的心情更是昂揚到了頂點。
“李肆,你那一國走的歪魔邪道,是越行越遠,再難回頭了吧……”
雍正這般想著,扯了扯打著補丁的袍袖,對王以誠道:“今日加菜,朕要吃叫化雞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西院議事堂裏,四十多人正臂裹黑紗,向北面叩拜,三拜九叩後,總事彭依德道:“陛下不居君父位,我等子民仍以君父敬。陛下喪子,如我等喪幼親,今日我們西院旬議,第一樁就是向陛下致哀,望陛下保重龍體,淑妃娘娘安然無恙。”
西院和東院現在已無朝堂和皇宮派出的院事,只留了政事堂、樞密院、通事館、計司、法司派出的五個參事和無涯宮派出的一個中廷通政使,都沒有票決權,只是備兩院參詢相關事務,和向各自部門匯報院決諸事。
彭依德這話就是對中庭通政使說的,對方鄭重回拜,表示一定將西院的致哀書和心意帶到。
今日是四皇子的“斷七”,年初廣東曾起大疫,醫部和英慈院等部門極力救治,仍有數千人歿於疫病,無涯宮也沒能幸免。兩歲的四皇子李克昀早殤,因已有公爵封位,皇宮和政事堂都發布了薨報。
皇帝現今有四位皇子,皇室以《尚書·堯典》“克明俊德,以親九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”定族譜字輩。嚴貴妃育有大皇子李克載,已經六歲,朱賢妃育有二皇子李克銘,五歲,關慧妃育有三皇子李克沖,四歲。
四皇子薨,朝野都為之哀痛,不僅是感佩皇帝仁德,心有戚戚,四皇子還是國中工商新貴所矚目的儲君人選。畢竟安淑妃背後就是一國工商和外事界巨頭,英華立國已十來年,今日國勢之盛,基本都得益於這兩面的支撐。以華夏傳統思維來看,大家都希望既定國策能延續下去,儲君能離工商和外事越近越好。
四皇子早殤,也引發了朝野對儲位的關註,但在此時逼皇帝立儲,實在不近人情,而且皇帝早與朝野有約,會在合適時候立下規制,所以除了一些楞頭青在報紙和天壇呼籲皇帝立二皇子為儲君,然後遭國人唾棄外,再無人深入這個話題。
朝野心中其實還藏著一句話,這是沒人敢說出口的,“老天爺怕是不願再容下第三個四了……”
皇帝就是老四,本名也叫李四,北面滿清酋首雍正也是四皇子,南北兩個四,已分盡天下氣運。有這兩位“老四”在,他們的四兒子都被“克”住了。聖道皇帝的四兒子病亡,雍正皇帝的四兒子弘時聽說也出了什麽事,被貶出了宗譜。
這種說法既冒犯皇帝,又是國中批判的“迷信”,自然沒人公開談論,但關於“老天爺”,種種說法依舊廣傳朝野,其中最盛行的一個,就是“老天爺發怒了,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麽”。
只是大疫還不足以讓人心動蕩,可二月之後,廣東、福建乃至湖南都沒多少雨水,三月還沒緩解,一場春旱眼見已波及全國,這言論越傳越厲害。
致哀之後,彭依德掃視四十來位西院院事,語氣沈重地道:“接下來,我們要審定政事堂所提的春苗補貼案,以及蒸汽機減煙降聲的賞金令。”
剛說到蒸汽機,外面的洶湧民聲就破門而入,“魔機傷天!天怒人怨!”
院事們同時皺起了眉頭,天壇正有上萬人聚集,除了實際遭蒸汽機煙噪之害的佛山北塘民人外,還有來自東莞、佛岡、惠州甚至高州潮州等地的農人,他們的稻米、甘蔗、桑樹乃至魚塘,都受春旱之害,今年的收成眼見沒了指望。
在英華一國,蒙學雖已基本收教了所有適齡幼兒,但老百姓的“迷信”還沒完全消解,就拿早前的大疫和現在的春旱來說,大家都認為,天災是因人禍而起,那麽人禍是什麽呢?
看著蒸汽機轟隆隆地將黑煙噴吐上天,景象為千百年來所未見過,答案再簡單不過,那肯定是蒸汽機嘛,所以這蒸汽機,就成了“魔機”……
半月前,一幫“天人社”的學生領著千把人在政事堂呼號,現在,這動靜已經變成了萬人響應,而且對象是東西兩院。
民人也都知道,如今這英華國中,很多大事,都由東西兩院定奪。除了最早的金融管理,在這四年裏,皇帝和朝堂也逐步將工商和田物的稅收覆核權交割給了東西兩院。工商稅則的更動和增減,要獲得西院三分之二院事,東院一半院事的同意,田物以及下放給省級財政的契稅等地方稅收,要獲得東院三分之二院事,西院一半院事的同意,否則政事堂不能按新案征稅。
這兩災會對國中新起的工商大潮有什麽影響,蒸汽機又要背多大的黑鍋,政事堂都有所預料,因此向兩院提交了春苗補貼案和蒸汽機降煙除害賞金令。兩個法案的核心是,以蒸汽機為業的工商,出錢補貼受害民人,同時也出錢懸賞,研發蒸汽機的降害技術。
東院以地方民人代表自居,多半能通過,西院是工商為主,第一反應就是否決此案,反正只要是增稅,他們都會反對。不做足工作,政事堂想開新稅,提高稅則比率,那都沒門。
現在聽這洶湧呼號聲,不少準備投反對票的院事都猶豫了。
中廷通政使和另外五位參事見這動靜,趕緊趁熱打鐵,繼續勸說,他們的任務是推動東院通過這項法案。在他們看來,國中工商因蒸汽機而獲了厚利,讓些小利出來安撫受害民人,不僅有助於一國和睦,也利於政事堂衛護工商,做人不能太貪嘛。
來自東莞的院事最沈不住氣,這兩項法案對東莞影響最大:“照著政事堂的法案,不僅用蒸汽機的工商要出錢,我們造蒸汽機的出錢最多!為了讓蒸汽機廣行天下,我們東莞幾乎半城的作坊都在造蒸汽機,每家都投了大筆銀子在廠房和車床上,還壓住了機器的價格,圖的是以量得利。現在要我們每臺都掏銀子,虧蝕說不上,利錢卻少了很多,我們怎麽補平以前投下的銀子?怎麽養活大價碼請來的工匠?”
他加重語氣道:“外面萬人呼號算什麽?這法案通過,東莞百萬人怕都要湧到天壇來!”
東莞院事當然得猛叫,他代表東莞工商利益,若是不反對這法案,他這院事的位置也就保不住了。
廣州縣的代表也發言了,“西關織造坊已經用上了幾十臺蒸汽機,周圍民人全靠蒸汽機帶動的大織機過活,還有碼頭的裝卸業,沒有蒸汽機,他們得多招裝卸工,碼頭裝卸速度又要回到一泊位一天裝卸兩條船的光景。他們雖也吃著黑煙,卻是受蒸汽機的利,難道也要給他們補貼?可不給他們補貼,這事又不公平,政事堂這法案,鄙人沒辦法讚同。”
還有代表不滿地道:“去年工商稅已有四千萬兩,加上殖民特許稅和海關收入,國入六千萬兩,計司為何不在舊稅裏挪移,非要增稅?”
事涉計司,計司的參事必須回話,他開列了聖道九年的財政預算,強調了一件要務。聖道五年跟滿清簽訂的《滸墅和約》,到現在已執行四年,按照皇帝的指示,今年和約已到可能破裂的階段,所以今年的預算作了特支凍結,以備可能有的北方戰事。這項特支搜刮了計司掌握的所有機動預算,再無可能為兩項法案付錢。
另有代表憂心地道:“若是東院通過,我們不通過,國中怕是要再起波瀾,如今天災不斷,就怕到時壓力都匯到我們西院身上,這事可看作花錢消災嘛。”
不少正在猶豫的院事都紛紛點頭,可也引得其他院事更為不滿,都道這事可不止花錢消災那麽簡單,你花了錢,就等於自承責任就在自己身上,以後但凡新物傷民,全得自己背上。可新物不止給工商利,也給了民人利,獲利的其他人為什麽能獨善其身?這帳就算得很不合理。
有院事的一句話非常有力:“咱們西院,現在可不是只為工商代言,在座各位都已不是工商業主,而是受惠於工商的所有民人推選出來的。我們是在為民請命,為另一些受害於工商的民人代言,可不是我們的職責,要牢記我們西院院事的根本!”
聖道九年的西院,跟聖道五年的西院有了太大變化。最核心的一條是,院事都非工商業主,以及握有公股的豪紳。聖道五年的西院院事,被東院指責“自身利涉金融,卻又裁決金融事,與理不合,必須回避”,全部引退,西院也進行了大改組。而這理由,原本就是工商總會將皇帝從股市逼退的說辭。
從聖道六年起,新的西院院士以省為單位,由一省分設的工商聯會推選。每省設五名院事,未全得之省,如四川、江西,只設三名,江南關系重大,按全省設置。加上扶南、呂宋、勃泥各一名,以及總事一名,一共四十五人。
西院改組,更直接推動了工商總會瓦解,為推選代表自己的院事,新的工商聯會將所有註冊的大小公司一網打盡,看似勢力空前大增,卻因為地域和行業的分布,不再如之前的工商總會那樣有凝聚力。但因為有西院在臺面上承載他們的利益表達,這種改變,工商界很是歡迎。
西院的院事雖沒了工商業主的身份,甚至大多也是讀書人,卻跟工商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。比如現任院總事彭依德就是彭先仲的父親,英德巨賈彭家的代表,他交卸了所有工商股份,以民人之身,統籌西院議權。
剛說到西院的本質,外面的呼喊聲變得混雜起來,依稀聽到有人喊:“禁蒸汽機是禍國殃民!誰敢言禁,誰就是國賊!”
另一個院事嘴角翹起,得意地道:“那是咱們香港縣的船廠工人,他們靠蒸汽機煮木得材,才應付得下現在的造船大潮。香港船廠正在研究在船上裝蒸汽機,可以無帆而動,誰要對蒸汽機下手,誰就是他們的生死仇敵。”
過了一會,西關的織造工人也來了,佛山的鐵業工人也來了,甚至還來了一幫順德的榨糖工人,鬧哄哄地不下數萬人,原本那幫民人的動靜頓時被壓了下去。
隱約聽到雙方沖突的叫喊聲,接著是巡警和衛軍的哨子聲,彭依德嘆道:“天災就在眼前,雖與理不合,但這一國紛亂,與情而言,工商也要背責,我們西院也要背責。陛下喪子,怕無心出面調停,我們就得多想想辦法。”
議事堂裏一陣沈默,的確,他們雖只為得工商利的國人代言,但就這麽硬頂回去,亂了一國人心,對工商也沒好處。
一人匆匆而入,大聲道:“東院已否了兩項法案!他們也認為,兩案不利一國,要政事堂重新考慮兩案細節!”
呆了好一陣,彭依德無比感慨地道:“什麽時候,東院也跟咱們站在一起了?”
原因也很簡單,畢竟鼓噪而起的反對者,不足以代表一國民人。東院院事雖多出自鄉紳和讀書人,卻都看到了蒸汽機對民人生計的好處,他們不可能只單純跟工商唱反調,不為推選他們的民人考慮利益。
更直接的原因還是,往日都沈在田間地頭的人,因蒸汽機大興,都紛紛出了鄉野,來到城市成為工人。東院的很多院事,都由工人所組的西家行推選上來的。蒸汽機將東西兩行,東西兩院融在了一起,也怪不得兩院第一次有了默契。
“這法案的確要大改,比如說,不能光由用蒸汽機和買賣蒸汽機的工商出錢,生煙可跟煤有關。還有,跟蒸汽機的煙害相比,佛山煉焦的焦廠,冶鐵的鐵廠,那煙害可是十倍於蒸汽機。”
“研究怎麽降煙除害,這錢肯定要出,毒煙大作,傷不傷天不清楚,可傷人傷莊稼,甚至毒物排到江河,傷水都是很明顯的。”
“補貼之事不能提,補貼哪些人,補貼多少,這太難權衡。之前遭害的人?那有什麽辦法?南洋沒加蓋,完全可以出洋嘛。”
西院的院事們紛雜地議論著,政事堂的法案就此也遭西院否決。至於那些受害的民人,既然沒多少人肯為他們代言,大家也都不怎麽在意了。
蒸汽機轟鳴著,歷史就此碾壓而過,犧牲者絕難避免,即便是李肆,也無心為這些人花費太多心力,此時太過註重什麽環保問題,那真是太過蛋疼。
就李肆自己而言,一方面確實是因喪子而消沈,另一方面,工業社會已經開始成形,工人、工廠主,以及工業資本的力量,即便是新生,也表現出了引領社會的強大力量,越來越多的責任,已不由李肆來背負,這些問題,該由正向工業時代邁進的社會自己承擔。
第十二卷 一氣貫經緯,東西引頸鳴 第627章 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
“官家,斷七已過,你得振作起來,今日該去政事堂聽政了。別擔心妾身,就只怨小四……自己沒得享人世的福分了。”
晨光灑枕,秀園寢殿,安九秀低聲說著,李肆看著眼圈發紅的妻子,憐愛地再將她攬入懷中。
四子夭折,對他的確是一個打擊,不僅他心痛,安九秀悲痛欲絕,連帶其他媳婦都很傷心,蕭拂眉更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,就覺是自己醫術不精,照顧不周。這一個多月來,無涯宮後園是一片蕭瑟。
在這種氛圍下,李肆自然無心理政。原本他也不再過多盯著內政,這四年來,政事堂已基本接下了內政事務,再健全了省級財稅,讓內政也由各省分攤了一部分。而東西兩院有了財稅審核權,精力無比旺盛,跟政事堂和計司成天打架,只到鬧得不可開交了,他才出面來作終裁。
從四子病重到現在,兩個多月他都沒去政事堂,也沒對政事運轉提過什麽意見,但先有大疫,現在春旱又起,似乎是老天爺對他這般怠政有了意見。
撚著頜下的短須,乘車去政事堂的路上,李肆感嘆道,三十而立,自己已經三十一歲了,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啊,自己好像真有些倦怠了。光推轉歷史就能立穩一國了嗎?現在不過是兩場天災,就讓國中人心動蕩,還將罪魁禍首推到了蒸汽機身上,這一國人心的根基,還是不夠穩啊,自己還真是不能對內政完全放手。
到了政事堂,見到內閣群臣眼中的欣喜,李肆心說你們這幫家夥,是為我終於出來幫你們頂缸而高興吧。
內閣的確正無比頭疼,農人因春旱而失生計者,廣東一省估計就有數十萬,再加上福建、湖南和廣西,國內受害農人絕對要超二三百萬。雖說各省各縣都在極力安撫,免田物稅,賑濟災民,但要擔起二三百萬人至少半年的生計,地方之力遠遠不夠。
若是換在滿清,內閣、東西兩院以及地方可不必背這麽大的壓力,免掉本就收不上來的稅,讓災民自己流離去異地討生活,有條件的地方供點粥食,註意著不讓他們聚眾鬧事,這樣已是仁政,反正黑鍋都有老天爺背著,這是天災嘛。
可現在英華一國,官府掌控地方很深,自然也要背責到底。而且災民還有鄉院、縣院乃至省院和東西兩國院的院事代言,都眼巴巴地看著官府、朝堂,乃至皇帝,各家報紙也將災情細細道來,就覺慘不忍睹,各級官員都覺民情如山傾,根本不敢懈怠,李朱綬和劉興純兩眼發紅,他們已是幾宿沒合眼了。
這種情況下,李肆再不來政事堂,那就真的是怠政了,很多事情還需要他來拍板。
李肆也沒廢話,深吸一口氣道:“有什麽預案!?”
國事已不必他來出主意,內閣該已擬好了各類方案,就等他定奪。
李朱綬身為首輔,心中估計已揣下了數十份預案,他擅調和,自然也擅歸納。
三個預案,第一是老辦法,以工代賑,地方修小水利,鄉縣道路,中央修大工程,將百萬災民納入臨時的基建體系。但這一案的花費太大,需要地方、中央以及工程受益者諸方協商,而且中央肯定要出大頭。今年預算的攤子鋪得很大,還受南北局勢,以及緬甸戰事的影響,預算也很緊。
第二是新辦法,移民!說起這一案,政事堂都在感嘆,皇帝見機在先,先南後北,現在有南洋這麽大一塊地盤,甚至還有南洲那樣浩瀚無垠的大地,什麽都不缺,缺的就是人,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洩洪之地。將失了生計的災民轉給殖民公司,由朝廷補貼,殖民公司安排災民在南洋各地定居,既是救災,也是開發。
殖民公司也正需要移民,朝廷花費會少很多,但問題也是有的,大多數災民都不願移民,畢竟故土只是遭了短時間的天災,為此背井離鄉,實在劃不來。
第三案其實是第一案的變種,朝廷在遭災之地扶持新業,將災民轉化為工人,讓災民可以不依賴田地吃飯。這辦法需要結合實地情況,要費很大精神,同時花費也很多。新立之業能不能穩住也是個問題,風險難測。
最後一案,就是匯聚上述三策,因地制宜,辦工程,興新業,加上移民。但這需要地方和朝堂投入海量人力去規劃、管理和監督,同時是一項長期工程。三案齊上,就意味著將主旨為“安內”的國策繼續推行下去,而且更加深入。
《滸墅和約》已進入第四個年頭,同時在南洋,英華跟荷蘭、不列顛兩國的關系越來越惡劣,這時轉頭安內,變數太大。
李朱綬總結道:“內閣認為,單行一策,都只是治標而已,僅僅分流災民,而並行各策,成效最大,花費也少,未來還能見得絕大好處,唯一顧慮的,就是兩三年內,不宜大舉動兵。”
內閣肯定已充分討論過了各項方案,甚至都跟東西兩院密切溝通過,李朱綬才能這般篤定,斷言會有絕大好處。因為這事涉及軍事和外務,李肆不拍板,內閣可無法按策實施。
李肆沈吟片刻,緩緩道:“多難興邦,說的不是一樁必然的道理,而是我們應該化天災之害,為國民之利。內閣這幾樁建策,只有最後一策符合這個道理,其他各策,僅僅只是應付天災本身而已。”
春旱不是一樁單純的天災,隨後往往又伴隨著夏澇,被動地應付這些天災,國中人心也會不斷動搖,這個過程,前世見慣了天災場景和社會反映的李肆,已有很深的認識。
拋開道德不談,就現實層面來看,這場春旱,以及後續多半會有的夏澇,帶來了一樁絕大的財富,那就是幾百萬“活動人口”。
地方和中央的工程,需要海量人口,平日風調雨順,不僅找不足這麽多人力來辦,工價也很高。
南洋殖民地的移民潮最近越來越疲軟,不少新發現的熟地都無人去墾殖。扶南人口到了二十萬就再沒大的增長,勃泥辛苦開發多年,現在還不足十萬人口,呂宋那邊甚至還有不少民人回福建討生活,因為國中百業興旺,機會很多。而在殖民地,幾乎只有種田挖礦一條活路。現在有了幾百萬活動人口,推出去十分之一就是大成功。
另一方面,因為田物稅很低,種田雖難得富貴,過日子卻不成問題,這也使得國中新業漸漸缺乏人力。比如廣州縣西關的織造坊,即便有了蒸汽機,還需要大量飛線挑梭的織工。但男織工的工價越來越高,不得不開始廣召女織工,由此引得國中爭論不休。另一方面,不少織坊幹脆搬到江南龍門,召廉價的江南織工。
現在將這些活動人口推入城市,或者是推入新業,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正蓬勃興起的工業對海量勞力的需求。要知道奴隸制已在呂宋和交趾漸漸興起,華夏人誘騙甚至捕虜土人為勞力,去幹挖礦背砂一類的低技術勞力活,已成為工業資本家們最青睞的選擇。
李肆沒馬上作決斷,再問了一句:“如果選擇諸策並舉,除了影響國策之外,還有什麽壞處?”
彭先仲說話了,顯然他提過反對意見:“大興工程以及殖民等策倒是沒太大壞處,就是花費太大,執行困難。而推農人入新業,就需要市場,足夠大的市場,容納百業勃發而產出的海量商貨。”
既是要推新業,肯定要並行各項政策,比如對織造、鋼鐵、機械等業降稅,對收納這些災民為工人的工坊進行補貼。各業就此放大產能,出產商貨肯定會激增,國家就必須為這些商貨尋找銷路。
李肆嘆氣:“這跟安內的國策可是沖突的……”
激增的商貨,自不可能由國內馬上消化,肯定要放眼於外。南洋、歐羅巴都是出路,當然,更現實的則是江南乃至江北,這又會影響英華周邊的形勢,國政還真是要走鋼絲,不可能舒舒服服地就靠著一邊。
蕭勝也在政事堂蹲著,他豪邁地道:“有什麽好怕的,只要不是傾國之戰,就靠眼下常備的陸海軍,也足以應付南北東西四面的麻煩!就像在緬甸和琉球,我們都只是在用一根小指頭跟對方頂著。”
這倒也是,只要不是決戰,眼下的英華,靠陸海常備軍,就足以解決絕大部分威脅。而此時在英華四周,有膽子跟英華作生死鬥的還有誰?雍正嗎?
李肆暗自嗤笑,雍正……他有這膽子?
英華如今的國力,已完全超出了尋常讀書人的想象,北面的雍正自然也難以明白。
以聖道八年為例,在這一年,英華擁有航海許可證的海船已有五千四百艘,總規模為三百萬料,海員數量高達二十萬人。
聖道八年,英華人口總數為三千五百萬,其中一千六百萬人在城市裏。長沙、潮洲、肇慶、泉州、福州等幾個城市都是五十萬人以上的大城市,應天府所營造的“大廣州”,更容納了兩百萬人口。
而最能體現英華已一只腳步入近代工業社會的數字,就是鋼鐵產量。僅僅只是佛山冶鐵公司一家公司,聖道八年產生鐵是四千萬斤,這已是明永樂年間全國鐵產量的兩倍。算上其他冶鐵企業,聖道八年,英華一國生鐵產量為一億斤左右,折合為六萬噸。而不列顛在1720年,鐵產量也不過兩萬噸。
這個數字可非簡單的數字,馬車的底盤,龍門吊的鐵架,水網的管道,以及蒸汽機等機械,甚至織造機乃至正在船廠興起的鐵肋,英華一國對鋼鐵的需求無處不在,就這一條,就能顯現英華和滿清的國力差距。槍炮,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極小一角。
而制成英華這個“半近代工業社會”國家的金融體系,還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。到聖道八年,英華已擁有一家中央銀行,三十多家上市的商業銀行,以及兩百多家無銀行券發行權的票行。英華的工商資本和大宗貨物流動,基本都以銀行券和行間匯票來往,加上債券和股票,社會最上層的資本流動,已經初步具備了建立信用貨幣的基礎。數億乃至十兩白銀的銀錢,都在以票據的方式來往,流轉於民間的實銀和銅錢非常充裕,同時還通過外貿在源源不斷地從美洲和歐洲吸金。
聖道八年,英華國入六千萬兩,其中用作軍費開支的只占不到四分之一。李肆自己都已不太確定,英華一國,如果全部動員起來,只為打仗,到底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。
數字也好,景象也好,通過各類報紙,以及英華在江南與滿清的經濟往來,已經表露得再清晰不過。李肆覺得,如果雍正腦子清醒,怕是該在紫禁城成天借酒澆愁才對。
拉回發散的思緒,李肆點頭道:“那麽就此施行吧,危機危機,有危險,自然就有機遇,我們該抓住這個機遇。”
聖道九年三月,南方天災,英華大興土木,扶持新業,還廣遷移民到南洋,一國沸沸揚揚,看在有些人眼裏,就是大難臨頭的窮折騰。
紫禁城養心殿,雍正仔細看過手中一張單子,連連道:“好!好!如今朕手中,總算是兵強馬壯,錢糧富足了!”
雍正在西山大營裏訓出了一支滿漢火器“強軍”後,沒有停步,繼續展開輪訓,將陜甘和直隸綠營,以及滿蒙驍騎營也逐步替換為火器軍。今日提督西山大營並火器軍事的富寧安奏報,直隸火器軍已經成軍,不僅人人燧發快槍,連火炮都作到了千人三位。更有集中組建的炮營,匯聚了兩百位五千到八千斤的巨炮,完全有能力遮護江北和陜甘之地,跟南蠻已有了一戰之力。
再想到前幾日整理戶部國庫,這幾年也積存下了將近四千萬兩庫存,雍正吐出一口長氣,心說朕這幾年勵精圖治,終於攢出了這般家底,現在左手有槍炮,右手有銀子,朕終於有底氣跟那李肆直面對視了!
富寧安在折子裏還請示說,陜甘綠營自造的擡槍威力大,射程遠,足以跟南蠻小炮抗衡。希望能為西山大營配備七百桿,造價大約五萬兩銀子。
雍正朱筆一揮,“準了”,五萬兩銀子……朕現在有錢!
心情愉快,雍正再拿起南蠻最新一期《正道》,入眼就看到“天災競世,人禍何在”的醒目標題,仔細一看,南蠻正大興土木,發遣災民去南洋,一國人心淪喪,他的心情更是昂揚到了頂點。
“李肆,你那一國走的歪魔邪道,是越行越遠,再難回頭了吧……”
雍正這般想著,扯了扯打著補丁的袍袖,對王以誠道:“今日加菜,朕要吃叫化雞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